做升职加薪白日梦,还不如操控梦境让老板当舔狗






梦,可以说是人体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种主体经验了。

那些生产于睡眠时模糊的影像、声音、感觉,甚至是思考的片段,有时是日常生活中焦虑的映射,有时是光怪陆离的全新世界,有时甚至可能带来对现实帮助极大的一个启示。

梦见衔尾蛇而悟出苯环分子结构的化学家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习惯在梦中练习“预演”比赛的高尔夫球手杰克·尼克劳斯(Jack William Nicklaus),还有保罗·麦卡特尼(James Paul McCartney)那首来自梦中的经典之作《Yesterday》。

一个个案例似乎都在提醒着人类:梦境的神秘与潜力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声称自己是因为梦见衔尾蛇而悟出的苯环结构

人类先民们往往习惯将梦与未来或神谕联系在一起:古埃及人在神庙中安置“梦床”入睡以求梦中获得神意指导,而中国古代也有著名的“周公解梦”传统。

随着理性观念与科学主义的发展,对梦的解析渐渐由神学延伸到哲学讨论(庄周梦蝶式的本体论怀疑主义),又在19世纪佛洛伊德与荣格等研究者的推动下进入心理学研究范畴,乃至近现代更加讲究实验数据支撑的神经科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对梦的态度从敬畏转变到好奇,现代人甚至试图利用它。对梦境利用的畅想,最出名的应该要数2010年诺兰导演的电影《盗梦空间》。影片中的犯罪团伙利用高科技设备创造并与他人共享梦境,借此窃取机密信息甚至植入想法。

那么,事实上人类真的可以主动创造或者控制自己的梦境吗?


电影《盗梦空间》中,通过连接神经系统的设备及精神稳定药物可以将众人带入同一个梦境 成员们通过训练在梦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梦境是不可控的,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做梦的过程及其内容。但事实上,对于一些人来说梦境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可知可控”的。

科学界对于这种在梦中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并且做梦者可以对梦中的人、事物、环境及剧情有一定程度的控制的体验,定义为清醒梦(Lucid Dream,又称清明梦)。


《盗梦空间》的导演诺兰讲述自己“梦中梦”的经历体验



有趣的是,人类中会做清醒梦的人数占比其实并不少。只是由于做梦这种体验的私人性质,使得很少人会相互交流,而且很多梦在我们醒来后并不会留下清晰的记忆,所以导致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清醒梦的广泛存在。

1988年心理学博士Jayne Gackenbach和Snyder进行了一项关于清醒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过清醒梦经历的人达到了受访人数中的58%。尽管由于梦境的判断极度个人化,此类数据在科学研究上不算严谨,但也足以看出会做清醒梦的人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物理学大佬费曼(Richard Philips Feynman)也是一位“清醒梦大师”,他自述可以由清醒的状态直接进入清醒

这一介于清醒与沉睡之间的奇妙梦境状态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记录下了“梦中知梦”的体验。除此之外各历史时期从未中断过的关于清醒梦的记载,也让研究者确信这其实是一种人类本能而非“变异”或是精神病态体验。

1913年荷兰精神病学家范·爱登(Van Eeden)首次在自己的文章中创造了“Lucid Dream”(清醒梦)一词,半个世纪后哲学及心理学家希莉娅·格林(Celia Green)注意到了这类描述,整理了前人零碎的相关研究,并总结出清醒梦的一套特征并将其与快速眼动睡眠和错误觉醒现象首次联系在了一起。(注:错误觉醒就是那种我们在梦中“醒来”并梦见自己执行每日例行程序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长期的观察实验已经证明了梦与睡眠中的快速眼动期(REM)强烈相关。在快速眼动期间,脑电图所显示的脑内活动近似于清醒状态。而希莉娅的报告中也提到了,清醒梦也是大多发生在快速眼动阶段。



睡眠图(睡眠时的脑电图)显示了睡眠周期中逐渐增加的REM睡眠



以上的种种研究都是出于十分主观的数据收集得来的,被研究者说自己做了清醒梦,并且详细描述了其梦境体验,但科学家如何从纯粹客观角度证实其存在呢?

1975年,基斯·希恩博士(Keith Hearne)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希恩先是发现了被研究者在快速眼动期眼球的规律转动,唤醒对方后被告知受试者当时似乎进入了一个清醒可控的梦境。

于是他又找到了一位名为Alan Worsley的经验丰富清醒梦者,并提前与他约定了一套规律的眼动运动。随后,Alan在清醒梦境状态下按约定的眼动规律(如左右左上下上)观察梦境世界,而希恩则在现实中通过眼电图(EOG)直接捕捉到了一致的对应眼动规律。

从科研意义上来讲这是人类首次实现清醒意识与梦境意识的交流互动,其研究成果于1975年4月发布在《社会心理研究》(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杂志后,得到了学界的正式认可,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的关注。


Keith Hearne博士

受到希恩博士这种互动研究方式的启发,清醒梦领域迎来了一个为之痴迷研究献出终身的大佬——斯坦福大学精神生理学博士史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1980年,33岁的斯蒂芬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始研究清醒梦并进一步开发西恩博士的研究方式,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经过长达5年的研究,他成功利用这项技术解决了另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梦境中的时间感知与现实中的时间一致吗?


盗梦空间中关于梦境时间的解释(其实是不太科学的)

史蒂芬让受试者在清醒梦状态下计数,同时做规律眼动运动。例如受试者在梦中数十秒钟,同时做十次观察左上角的眼动动作。结果显示,清醒梦中进行的计时时间感知与清醒生活中的感知完全一致——梦境中的“时间”并不会变慢。

这也印证了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一个猜想:我们之所以感觉梦境中时间变得漫长并不是因为人脑变快之类的原因,而是因为梦境往往由不连续的跳跃片段组成,我们只记得似乎经历了从清晨到黄昏的过程,却忽略了其中并没有细节,是“跳”过去的两段梦境。

因此也解释了为何梦中思考的案例中,基本都只有灵光一现型的顿悟,而不会有需要长时间计算、累赘工作的成果在梦中被完成。


史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



经过三十年左右的研究,史蒂芬总结出一套“清醒梦训练大法”,他认为所有人都有实现清醒梦的潜能,只要通过一定的训练都可能做到。

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模拟梦境,入睡前暗示自己会在梦境中清醒过来,还有睡前冥想等认知手段,可以极大概率地提升清醒梦的诱发概率;另外通过实验研究,史蒂芬的工作室甚至推出了可以检测人体进入快速眼动阶段(进入梦境阶段),并且通过闪光来提醒佩戴者进入清醒状态的“清醒梦眼罩”。



清醒梦辅助装置 由于功能及副作用稍不明确还需谨慎使用



就个人而言,清醒梦的体验确实可能带来十分刺激的爽快体验。

不管是飞行、变身、瞬间致富甚至其他的任何想法都可能瞬间实现。但涉及精神科学的梦境始终是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领域,其中潜藏的危险或许还不值得我们以身相试。






潘梦佳,孙沛. 清醒梦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研究 2019.12

Dreams: Cinema of the Subconscious Lucidity Institute. Lucidity Institute Answer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Lucid Dreaming 2015.2.15

Stephen LaBerge, Ph.D. Lucid Dreaming: Psycho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Consciousness during REM Sleep. Sleep and Cogn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0 (pp. 109-126)

推荐阅读